【連載下集二十三,(總51期)】
信用風險管理(一)
一、主權信用風險
(一)主權信用評級基本概念
1、主權信用評級的定義
主權信用評級是對主權信用風險的評定,即指評級機構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對主權國家的政治、經濟和信用等級進行評定,并用一定的符號來表示評級結果。
2、主權信用評級的實質
(1)國際上現行的主權信用評級,其實質是對受評國中央政府作為債務人履行償債責任的信用意愿與信用能力的一種判斷,簡稱對償債履約意愿和能力的判斷。
(2)國際未來主權信用評級,其實質是對受評國中央政府作為債務人履行償債責任和非償債內容的國際履約意愿和能力的判斷,簡稱對償債和非償債履約意愿和能力的判斷。(注:對應下面“主權信用評級面臨重大歷史轉折”的結論)
3、主權信用的風險因素(評估內容)
(1)償債履約意愿和能力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人均GNP(千美元)、年均實際GDP增長(%)、年均消費價格通脹率(%)、相對于GDP的中央財政年均盈余(%)、相對于GDP的資本項目年均盈余(%)、相對于出口的外幣債務(%)、IMF的工業化國家分類(1=工業化;0=非工業化)、外幣債務違約(1=違約;0=未違約)、某國和美國相同期限的政府債務之間的利率差、金融部門潛在問題資產占GDP的百分比、金融系統因政府而產生的或有負債與GDP的百分比、.私人部門信貸增長的變化率、實際匯率變量(用購買力評價作為均衡基點)。
(2)非償債履約意愿和能力的風險因素。原則上應包括:國際規則(憲章、公約、雙邊和多邊協議、國際關系原則等)的參與及執行狀況、對國際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對國際關系穩定的貢獻度等。(注:有待主權信用評級新體系面世)
(二)主權信用評級機構
1、傳統機構。目前,國際上共有70多家信用評級機構,其中標準普爾、
惠譽和穆迪位居全球三大之列,基本上不受什么監管。標準普爾、穆迪和惠譽占據了世界99%的評級市場,處于極端壟斷地位。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方法基本大同小異,在對一家企業或者市政機構進行評級時,通常指定一位主分析師負責評估其信用可靠性,提供評級推薦。而評級的最初決定和最后更改都由評級委員會進行,公布評級后,還會跟蹤評級對象的信用情況,并及時做出調整。
標準普爾公司(S&P)創立于1860年,順應歐洲投資者希望更多的了解自己在美國新發展的基礎設施的資產的愿望而創建,其業務側重于企業評級。穆迪投資服務公司(Moody's)創立于1909年,首創了對鐵路債券信息進行信用評級,1913年對公用事業和工業進行債券信用評級,其業務側重于機構融資方面?;葑u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Fitch ratings)創立于1913年,規模小于標準普爾和穆迪,其業務側重于金融機構的評級。
2、新評級機構
(1)主要新評級機構介紹
據報道,2009年5月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發布國家主權信用評級方法,是我國評級機構登上國際舞臺的標志。大公主權信用評級國家主權信用評級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對中央政府按照契約規定在未來償還其商業性金融債務的意愿和能力的評估,評級結果所反映的是作為債務人的中央政府對其債務違約的相對可能性,評級的基礎是一個國家的整體信用價值。
另據報道,2012年10月大公國際聯合俄羅斯信用評級公司、美國伊根-瓊斯評級公司在京宣布,聯合成立“世界信用評級集團”,不代表任何國家和集團利益,是非主權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其中,大公國際1994年經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經貿委批準,擁有中國政府特許經營的全部評級資質;俄羅斯評級公司是一家獨立信用評級機構,獲得俄羅斯聯邦財政認可;伊根-瓊斯評級獲得了美國證交會頒發的“國家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資格。世界信用評級集團力求推動國際評級體系改革,總部將設在香港,計劃用五年時間構建起新型國際評級體系架構和運行機制,向全球提供信用評級,五年內建立統一的國際評級標準,構建國際評級監管體系,形成參與全球評級的能力。
還據報道,2010年9月歐盟成立了超國家性質的泛歐金融市場監管機構,并隨后將評級機構納入歐盟的監管體系中。目前,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已著手對上述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方式進行調查,以確定其流程是否足夠嚴謹和透明。泛歐金融市場監管機構主席史蒂芬·邁耶爾說,信用評級機構對“銀行的評級很重要,因為此類評級與主權評級和政府債券有互動關系”。
(2)新評級機構成因分析。第一,虛假和失實。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1年安然公司丑聞和互聯網泡沫崩潰,到2007年次貸危機,以及美國主權信用降級,傳統機構(主指國際三大,下同)評級機構不但未能及時向市場發出示警信號,還在關鍵時刻進一步惡化危機。第二,違背獨立性原則。傳統機構充當信用評級獨立性淪陷,例如歐債危機充當美國政治工具,又如對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的高估(AA+)和對我國主權信用評級(A+或AA-)的低估,充分體現了雙重標準。
(三)主權信用評級的創新
1、主權信用評級面臨重大歷史轉折?,F行的國家主權評級是西方體系下的
產物,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壟斷了國際主權評級,主權信用評級成了西方霸凌主義的工具之一,后發展國家長期承受主權信用評級西方霸凌。隨著世界新興經濟體的迅猛發展,中俄戰略合作、上合組織、金磚國家、亞投行的出現以及全球范圍去美元化浪潮,尤其是我國科技創新帶來的經濟和軍力的持續增長、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人民幣石油交易系統的實施和推進,西方體系在全球范圍受到挑戰,一霸獨尊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進入解體模式,東方體系正在崛起,世界格局正朝著東西方體系轉換的方向演進,主權信用評級處于重大歷史轉折期。
2、主權信用評級體系創新。其核心包括的目標和內容,而且是革命而非改良,唯有寄希望于國內和國際業界的不懈努力。具體分析如下:
(1)目標方面。主權信用評級應當全面反映償債和非償債履約意愿和能力,所以償債和非償債雙重目標是客觀反映一國主權信用狀況的內在要求。傳統主權信用評級體系反映的是償債履約意愿和能力單一目標,究其原因,一是主權信用評級從單一目標向雙重目標過渡的自我完善過程,二是單一目標有利于西方霸權主義的全球推行。
(2)內容方面。內容創新以目標創新為基礎,償債意愿和能力的分析評價的內容已然成型,其完善也僅是技術問題。而非償債醫院和能力的分析評價內容則與新國際秩序相關,其界定必然不會一帆風順,本文上述給出的非償債履約意
愿和能力的風險因素,即分析評價內容謹為理論層面的探討,要付諸實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主權信用評級機構的推陳出新。
(1)國內信用評級機構分析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進軍國際主權信用評估領域,體現了我國政府對該領域話語權的重視程度。大公董事長對國際三大評級機構評級原則的評價:世界最大債務國利用國際評級話語權,高估國際債務體系國家信用,低估國際債權體系國家信用,把債權國利益輸送給債務國,導致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這個評價詮釋了大公一定程度涉足主權信用評估的國際背景,同時也反映出大公對國際主權信用評估變革認知的局限性,即仍停留在償債意愿和能力判斷的單目標而非償債和非償債的雙目標度,需要循序漸進。
(2)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分析
世界信用評級集團的不代表任何國家和集團利益和非主權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定位,表達了其獨立公正的評級立場,其五年計劃用的目標中包括了構建新型國際信用評級體系架構、評級標準和構建國際評級監管體系以及全球評級能力,沒有提及主權信用評級的具體目標和內容。分析人士認為,三大評級機構的壟斷地位是在長期市場競爭中形成的,短期之內恐怕很難打破。世界信用評級集團尚缺少國際認知度,打破三大傳統評級公司的壟斷地位并非易事。
以及下一篇:連載下集二十四(總第52期)
上一篇:信用信息交換機制(二)
下一篇: 信用風險管理(二)